top of page

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...

伍、經典解說

《儒書解說》


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,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由是觀之,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之矣。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茍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茍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」

解析:

孟子說:「人都有不能忍受別人遭受傷害遭受痛苦的心情。古代的君王為政之道,也要有不能忍受自己百姓遭受傷害遭受痛苦的心情。因為有此不能忍受百姓受害的心,於是就制定了讓百姓免於受害的管理體制;因為有了讓百姓免於受害的管理體制,於是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的容易。


為什麼說人都有不能忍受別人受害的心呢?例如,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跌入井中,當下都會有驚恐和憐憫的心情產生,我們並不是那孩子的父母,我們也不想要博得鄰里的稱讚,更不是為了害怕名聲不好才有如此的心情。從這點看來,沒有悲憫的心,不算是人;沒有羞惡的心,不算是人;沒有辭讓的心,也不算是人;沒有辨別是非的心,也不算是人。


有悲憫的心,就是仁的發端;有羞恥憎惡的心,就是義的發端;有謙辭禮讓的心,就是禮的發端;有辨別是非的心,就是智的發端。一個人心裡有這四種發端,如同身體有兩隻手兩隻腳一樣,都是與生俱來的。有了這四種發端,卻昧著良心做不到,就是賊害自己本性的人;如果推說自己的國君不瞭解,自己又袖手旁觀讓國君陷入罪惡中,便是殘害國君的人。


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有此四種發端的人,知道將它們加以擴大和充實,如同火開始燃燒、泉水開始湧出來一樣,必能愈趨旺盛。如果能擴充這四種發端的人,就足以保有天下;若是不能擴充這四種發端,也沒有足夠本事來侍奉父母了。

留言


生命的真諦,藏於真理之中。​

©2023 宇宙創始太母真理醒化世人 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